欢迎进入访问本站!

第三方支付牌照为何成了“烫手山芋”?

支付讯息 2022-10-13 09:03:2219环球时贷

收购、申请,互联网巨头纷纷涌入,转让、注销,中小型公司谋求出城。

第三方支付牌照一直被当作香饽饽,不少公司尤其是互联网大厂都纷纷布局。

实际上,进入2021年以来,第三方支付牌照流转热度不减。经《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不完全统计,甬易支付已是今年第5张踏上出售转让路途的支付牌照。

因2016年起央行暂停新的支付牌照审批,第三方支付行业一度被视为特许经营、外人难进的铁饭碗。但从实际情况看,随着支付行业激烈内卷,不少持牌支付机构已在纷纷另谋出路。除了常见的通过转让股权的方式出售牌照外,选择主动躺平的支付机构也不在少数。

若将目光投向支付行业之外,看到的则是另一番景象。一些早前未通过申请获得支付牌照的企业,尤其是互联网巨头,为了拓展商业版图,都争先恐后地挤入支付领域,比如小米、美团、滴滴等等。

这不禁让人联想起著名小说《围城》中的那句话:城外的人想进去,城内的人想出来。那么,支付行业真的如此这般吗?

又见出让宁波地区唯一的互联网支付牌照将挂牌拍卖

2021年以来,第三方支付机构仍在陆续出让手中的支付牌照。

记者从恒舜拍卖相关工作人员处获知,这一拍卖项目的预公告已经挂网,正在征集意向投资者,正式拍卖公告预计将于11月底挂出

官网信息显示,甬易支付成立于2011年7月,注册资本1亿元,2012年6月获得中国人民银行颁发的《支付业务许可证》,为目前宁波本地唯一的互联网支付牌照,也是目前国内大宗商品支付结算领域专业程度最高的第三方支付平台。

2017年6月,甬易支付获得续期审批,有效期至2022年6月。这也意味着,其距离下次续展已经不足一年时间。

据不完全统计,如果甬易支付本次股权出让成功,将成为今年第5起关于第三方支付牌照的并购事件。

打开凤凰新闻,查看更多高清图片

时有躺平部分支付机构已主动注销或放弃续展

支付牌照买卖如今已经不是稀罕事,很多支付机构从高价交易中获利,但也并非所有的支付牌照都有套现的机会——今年以来,已有4家持牌机构以注销牌照,挥别了第三方支付赛道,还有一家已宣布终止支付业务。

9月27日,广西支付通发布了关于终止支付业务的公告,并对公司的预付卡业务处置作出安排。公告内容显示,广西支付通的《支付业务许可证》将于2022年6月26日到期,到期将不再续展。

资料显示,广西支付通于2012年获得了央行颁发的《支付业务许可证》,这张支付牌照业务类型仅包含预付卡发行与受理,业务范围也仅限广西壮族自治区。

而记者在移动支付网发现,在已注销的第三方支付牌照的42家机构中,有9家是主动申请终止支付业务,并且无一例外的是,这些牌照都仅涵盖区域性的预付卡发行与受理业务。

一些做预付卡的企业,确实做不下去了。博通分析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此前央行批准的预付卡牌照数量只符合当年的预付卡市场需求,而现在的预付卡市场需求正在急剧缩小,持有预付卡的支付机构却没有减少,就出现了供给大于需求的局面

目前,主营预付卡业务的支付机构正处于一个艰难的转型期。随着消费模式的多元化,如果预付卡机构没有及时转型,就可能难以适应当前的市场形势。易观高级分析师苏筱芮向记者表示。

王蓬博也认为,不同预付卡支付机构的竞争优势也有区别。业务范围可以覆盖全国的预付卡支付机构,更有机会对接大客户,竞争优势明显;而区域性的预付卡支付机构,如果没有稳定的大客户,竞争优势就会弱一点。他表示。

主营银行卡收单的支付机构生存压力相对较小,但是马太效应正越来越凸显。一是早入场的支付机构提前占有了大部分市场份额,二是大型互联网巨头也在抢占市场。对于主营银行卡收单业务中小支付机构的发展前景,王蓬博认为,支付机构需要找准客户的真实需求。

那些欲转让牌照或者退出支付市场的公司究竟过得如何?

此外,经营环境的变化也会令一些企业选择离席。支付产业网创始人刘刚表示,第三方支付机构现在大致处于一个巨头垄断、合规成本飙升的环境,之所以有持牌机构选择出让牌照甚至主动终止业务,也是因为如此。

出让背后去年第三方支付行业罚没总额创新高

如刘刚所言,身处支付行业城中之人,还不得不直面日益趋严的监管环境与随之飙升的合规成本。

据移动支付网发布的《2020年度第三方支付罚单统计与分析报告》(以下简称《报告》),2020年,中国人民银行针对第三方支付机构开出罚单(按处罚字号)72张,分布于49家不同支付机构。合计罚没总金额(含对责任人罚金)40243.15万元,平均每张558.93万元

与前三年相比,2020年罚单数量有减少,但罚没总金额突破4亿元,创历史新高,是2019年的2.4倍。

另外,随着监管的不断深入,双罚制罚单在支付行业也屡见不鲜。双罚制是指在对违规单位依法进行行政处罚时,既要处罚单位,又要处罚单位中的直接责任人员。

《报告》显示,2020年72张罚单中,有34张涉及对相关责任人处罚,比例达47.2%,罚款共计607.27万元,两项数据为历年最高;而2016~2019年,涉及对相关责任人罚单比例分别只有12%、5%、7.5%、17.4%,罚款金额分别为67.5万元、12.5万元、277.8万元、211万元;2015年两项数据,则均为零。

同时,《报告》还显示,风控、合规、反洗钱、市场/业务等部门负责人领罚单的频率更高,当违规行为较为严重时,支付公司总经理、总裁甚至董事长等,也同样受到处罚。

对于支付行业的高罚款现象,记者采访了某第三方支付机构的高管,其所供职的支付机构也曾被央行处以大额罚款。不过作为业内资深人士,这位高管对罚单有着不一样的看法。

很多人看到有报道说某支付机构被罚几百万甚至上千万,就以为这个机构一定出了大问题,其实很多时候并不是这样。上述高管表示,从大额罚单的由来看,合规能力较弱的支付机构更容易领到大罚单,同时,监管会对机构进行溯源审查,业务较量多的支付机构往往领到的罚单金额也会更大。

这位高管认为,在严监管常态化的背景下,对于吃罚单这件事,也应该更加理性地对待。他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就像出租车司机被交警开了罚单一样,这并不意味着乘客下次就不敢再坐他的车了。

对于近年来罚单变多的现象,王蓬博也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认为,支付行业的合规成本确实处于一个变高的趋势之中,但这也是这一行业必须要达到的标准,是必须要坚持的发展方向。

在王蓬博看来,支付行业本身就是一个重资产和高标准的行业,过去的粗放式发展纵容了很多灰色地带,未来的支付行业发展一定要破除旧思维,走高质量发展道路。

王蓬博也补充:无论是对大支付机构还是对中小支付机构而言,所处的监管环境是一样,监管对行业内的各经营主体都是一视同仁的。大额罚单起到了警示的作用,可以让行业内的所有企业都对合规和风控重视起来,有利于行业的行稳致远。

对于支付行业内大额罚单情况是否会加大中小支付机构生存压力,苏筱芮表示,目前支付行业正处于洗牌期,逐渐形成冰火两重天的趋势,大机构越来越头部化,小机构则在尾部谋求生存,而严格的监管正在加速行业洗牌的进度,淘汰过去主要靠打擦边球盈利的支付企业。

巨头涌入支付牌照渐渐成标配

经营难题、合规压力……基于各种压力,有公司想要出城,但同时,也有公司不惜抛掷上亿资金谋求进城,尤其是互联网企业。

对于互联网企业来说,支付行业属于金融基础设施,布局支付行业对于互联网大厂完成其生态闭环极其重要。如何进城,当然是先拿到入场券,即所谓的第三方支付牌照——《支付业务许可证》。

实际上,为了加强对从事 支付业务的非金融机构的管理,中国人民银行于2010年制定施行了《非金融机构支付服务管理办法》,其中第三条规定,非金融机构提供支付服务,应当依据本办法规定取得《支付业务许可证》,成为支付机构。

通常而言,获取支付牌照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申请获取,另一种则是收购获取。

从各大互联网公司动作看,除了阿里巴巴、腾讯、网易、百度通过申请获得支付牌照之外,其他不少头部互联网公司基本上也通过收购拿到了支付牌照。例如,京东收购网银在线、小米收购捷付睿通、美团点评收购钱袋宝、滴滴收购一九付、字节跳动收购合众易宝、拼多多收购付费通、华为收购讯联智付等等。

可以说,支付牌照已几乎成了国内互联网大厂的标配。就连姗姗来迟的快手也在布局支付行业。去年11月,快手曾在招股书披露拟以8.5亿元全资收购一家支付公司,近期工商信息变更显示,快手关联公司多个老铁支付商标状态变更为已注册。

由于从2016年开始,支付牌照一直处于停发状态,目前想要获得支付牌照,就只剩下收购持牌机构这一条路可以走。那么,现在尚存的牌照究竟还有多少呢?

央行数据显示,从2011年开始,央行陆续向市场发放了271张支付牌照。截至10月15日,已注销支付牌照42张,现存有效牌照仅有229张。

随着新经济与金融科技碰撞,越来越多的企业产生了涉足支付业务的需求。面对收购方对支付牌照的迫切需求及背后强大的资本实力,中小持牌支付机构很难按兵不动。相比单纯依靠业务经营实现盈利,选择出让牌照看似是一条更快的变现路径,看起来也更像是一种聪明的决定。

供需错位、待价而沽之下,支付牌照量缩价增的趋势势不可挡。

据记者不完全统计,虽然牌照交易价格受限于标的公司规模、质地等多重因素,但不难看出,随着2016年央行不再新发牌照,牌照收购价格曾一度上扬。

2014年,海尔金控拿下快捷通这张第三方支付牌照,但因为战略调整需要,又于今年6月欲以4.49亿元转手予小商品城。

2016年,海联金汇更是豪掷30.39亿元拿下联动优势91.56%股权,刷新了支付牌照收购价记录。

此后,牌照收购价格虽然有所回落,但纵观历史交易案例,全国性的互联网支付牌照仍可以卖出3⁓5亿元左右的价格。

从交易金额来看,互联网支付牌照交易的价格相较非互联网支付牌照更为昂贵。从如下部分已成交收购案例看,非互联网支付标的公司的估值范围为0.7亿元⁓21亿元,而互联网支付标的公司的估值范围则为1亿元⁓33亿元。

业内:支付牌照流动利于重塑行业生态

巨头们争相涌入,行业内的中小机构又谋求退出,第三方支付牌照流转不断。但不可忽视的是,互联网巨头所踏足的支付领域看似热闹,但这并非第三方支付体系的全貌。

一是C端支付机构,如支付宝、财付通;

二是大B端支付机构,主要服务于大型商户;

三是小B端支付机构,以对接小微商户为主。

这位业内人士表示,就这三类支付机构而言,互联网公司涌入C端市场的意愿更强烈,这也正是不少城外之人想要进入的地盘

而若将视线投向氛围稍显安静的B端,行业分化也正在发生。

如果只用‘薄利’来形容狭义的支付业务,这种说法确实没错。但如果放眼整个支付公司的盈利模式,其实未必是这样,或者说原来可能是薄利,但现在随着支付机构对B端服务的深化,局面已经大有改观。上述业内人士表示,目前,薄利的特征可能在小B端支付领域表现得更加明显,但对于大B端支付机构来说,未必如此。

这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小B端支付机构主要靠对接数量众多的小微商户,同质化竞争比较严重,价格战是常见的现象,它们主要靠精细化运营以降低成本,来增大盈利空间。

而在大B端支付机构,通过为行业提供与支付相关的解决方案,除了可以赚取手续费,还可以从项目服务费中收获相当一部分利润。据其介绍,企业级客户分散于各个行业,每个行业的支付需求有所不同,大B端支付机构通过深耕具体行业,提供个性化的支付服务,实现差异化布局。另外,很多企业级客户有公域流量转私域流量、建立会员体系的需求,也会选择大B端支付机构提供的服务方案。

另外,该业内人士还补充道,以上提到的大B端和小B端支付机构,都是把支付当成主业来经营的,所以支付业务的盈利对以上公司来说至关重要。另外,还存在一批支付机构,它们作为大企业价值链的一个模块,主要用于满足大企业的生态需求,并不一定非要盈利,也不十分计较成本。

纵使定位不同、背景各异,大大小小支付机构仍免不了需要在市场中短兵相接、互争雄长,遵循优胜劣汰的自然法则。

技术能力和运营能力是支付机构活下来的保证,缺乏核心能力的企业很难留在这个行业。上述业内人士指出,行业内不乏一些能力比较弱的支付机构。既没有服务大B端的技术能力,做不出强大的系统以保证支付的稳定对接和安全交易,又缺乏服务小B端的精细化运营能力,成本降不下来而丧失竞争力,这样的支付机构很难有生存的空间。

记者:张祎 (实习生:宋钦章)

排版:廖丹 王蜀杰

责任编辑:吴佳岳 PT088

商务广告咨询请添加微信:1292496908

版权声明: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联系boss@zypos.cn删除

Copyright © 2024 环球时贷-新闻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133108号 邮箱:boss@zypos.cn XML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