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访问本站!

10岁孙子猛勒奶奶脖子,同伴一旁嬉笑拍摄,看到多少中国家庭窒息的一幕

社会新闻 2022-12-03 22:53:2744环球时贷

转载丨小树妈妈

一所农房里,几个小孩围观下,一名不满10岁的男孩,眼看要被奶奶拿藤条打。

他捏紧拳头,往老人胸口bang bang两拳。

老人想捡拖鞋揍他,男孩趁机用胳膊把她勒住。坐在炕上的奶奶打了男孩几巴掌,另一手握着一根木根。

他夹着老人的头,从坑上拖到地上,眼看对方呼吸越来越微弱,仍然死不撒手。

这是最近引爆热搜的视频#老人被孙子勒死#,最开始的一幕。

接下来的场景,更加触目惊心:

发现老人一动不动了,围观拍摄的小孩才慢悠悠地说:“别压你奶了,她快死了。”男孩边哭边骂,仍然不撒手。

这时,听到声响的妇女闯了进来,背上还背着一个小娃娃。

她似乎是孩子妈,见到孩子勒奶奶,第一反应是:打。

操起木棍,一下一下用力打在孩子身上,一边尖叫:你奶死了!你奶死了!

男孩呢?一边躲避殴打,一边哭喊:“不是我!不是我!”

这起让人不忍目睹的视频,到此结束。但事情的后续,却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时长02:59

很快,视频在网上迅速发酵,网友看得倒吸凉气,纷纷发问:

奶奶为什么要打孙子?

这是亲孙子吗?

父母怎么教小孩的?

一个网友的话,更是让整件事恐怖指数升级:

先不说实情到底如何,光看视频全员恶人:

打孩子的奶奶,勒奶奶的孙子,看热闹的孩子,打孩子的妇女……

那么大一个屋子,竟然全是暴力热衷份子!

将视频发布出来的博主,气得握拳,却无可奈何,只能发出“可恨、可怜、可悲”的叹息。

面对亲子冲突,一家三代人,竟然都选择了“施暴”这种形式:奶奶的暴力传染给了孙子,然后孙子又施加在她身上。

庆幸的是,发布视频的人收到消息:奶奶没有去世,目前身体良好。

但细思极恐的是:孙子这次没有打死奶奶,那下次呢?下个地方呢?

这个可怕的恶性循环,其实,在中国的许多家庭都悲惨地上演着。

就像下面的视频画面里,男孩裸着上半身,挥拳将母亲打倒在地,又连踹好几脚;

还有这个令人瞠目结舌的新闻:女孩为了买手机,当众打妈妈的头,把头盔都打掉了。

相信你看到这些新闻和视频时,跟我一样愤怒不已,但痛斥孩子不孝的同时,内心也冒出一丝疑惑:

都说人性本善,生来单纯如白纸的小孩,是怎么变成施暴者的?

孩子为什么要勒奶奶?视频一开始就给了我们答案:因为奶奶要打他。

或许孩子做错了什么事,奶奶捡起木棍想抽他,孩子骂着脏话打了她两拳,他的行为是在反击。

这一出令人窒息的家庭现世报,源自孩子模仿大人的行为:

奶奶打他,所以他打回去;

奶奶捡拖鞋揍他,所以他勒奶奶。

社会心理学家木扎佛.谢里夫发现:

孩子并非天生喜欢暴力,而是环境把他们塑造成了暴力份子。

为了证明这个结果,他曾做过一个举世闻名的实验,将一群11岁的男孩送进夏令营,并分成两组:老鹰队和响尾蛇队。

研究者安排这两组孩子激烈地比赛,孩子们最初时而磕碰,偶尔打闹,发现大人不管(甚至纵容)后,调皮的孩子意识到这是取胜的好方法,开始指责、辱骂、殴打他人。

群体频繁发生冲突,在大人有意营造的暴力环境下,连原本不打不闹的孩子,也在耳濡目染之下变得粗暴。

最终,老鹰队的孩子赢得了奖品,但响尾蛇队的孩子把奖品洗劫一空,一段时间浸泡在充满攻击性的粗暴环境里,他们无师自通地学会了如何掠夺他人。

短短21天,这群乖巧懂事的小男孩,就全都变成了一群土匪。

整个实验中,大人没有直接施暴,但他们的冷漠和纵容,为孩子创造了一个容易发生冲突、充满敌意攻击的环境。在孩子眼里,这就是学习暴力极好的温床。

孩子与恶的距离,是如何一步步靠近的?

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是教育中善意的缺失。

行为心理学家华生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给我一打婴儿,我担保能把他们训练成医生、律师或者乞丐、盗贼,无论他祖先的职业和种族是什么。

华生认为,人的行为、个性、情绪都是习得的。

在善意的环境中长大,孩子能成为自律的好人;在恶意的环境中长大,孩子会成为凶恶的坏人。

当家庭环境里缺了善意的温度,只有苛责和粗暴,家就变成了弱肉强食、充满攻击的蛮荒之地。

而这种环境习得的特质,足以让一个天真无邪的孩子变得暴戾。

为人父母,最大的体会是:养孩子真的是人类最难承担的任务之一,因为孩子需要的不仅仅是食物、衣服和房子,还有更多。

更多,包括爱与被爱,快乐幸福,自由自尊,慈悲共情……

孩子需要从这些特质里,学习如何成为一个善良的人。

因为在心理学家科胡特看来,这些特质都是一个孩子“心怀善意”的前提。

科胡特说过一句流传很广的话:父母对子女的爱,应当是没有敌意的坚决,而不是坚决的敌意。

如果一个孩子总是从父母那里感受到敌意,感觉不到自己被爱着,我们可以说,他的内心必然缺乏判断善恶的指针。

人间thelivings采访过一位“掉进弑母深渊的少女”,陈欣然。这位少女也曾被电视台报道过。

16岁那一年,她将母亲囚禁在房子里,捆绑在椅子上,殴打刀割,不给吃喝好几天,最终导致母亲死亡。

只因为,母亲阻止她交朋友,阻止她剪短发,阻止她做自己。

但母亲的阻止其实不是孩子弑母直接原因,而是整个家庭冰冷的教育态度。

小时候,为了逼陈欣然学习,望女成凤的父亲经常打她,母亲还美其名曰“为她好”;

陈欣然考试失利,父母阻止陈欣然交朋友,还把她送到军事化管理学校,导致她遭受教官毒打。

陈欣然从未想过真的杀死母亲,她只是想要父母能对她温柔一点,不要那么粗暴。

从小到大,她没有在家中得到过温柔的回应,以至于在社会上认“干妈”,从干妈身上补偿父母没给到的爱。

囚禁母亲,也只是想威胁父亲拿出学费。她尝试过沟通,但父母听不进去,反而责骂她,这激活了她的暴力。

殴打、辱骂母亲,是因为父母一直都是用这种方式对待她的。

充满暴力、攻击、否定和打压的家庭教育,让她学会用同样的方式对待别人,以至于下手不知轻重,杀死了母亲。

这个沉浸在暴戾中的孩子,内心比谁都懊悔,她并不想伤害父母,但不知道除了伤害之外还能怎么做。

心理学家温尼科特认为:孩子是父母的镜子,会诚实反射父母对待他的态度。若孩子是一个温柔的人,必然是因为父母给予了很多温柔。

陈欣然内心深处,其实很想温柔地告诉父母:我很绝望,我很痛,请你们抱抱我,温暖我。

可她所做的,却是边打母亲边哭:你知道我有多绝望吗?你知道我有多疼吗?

面对女儿的扭曲,父亲也不是没有想过改变方法,但他始终没有意识到问题不在给女儿多严苛的管教,而是教育方式是否善意、温暖。

入狱后,面对来探监的父亲,陈欣然温柔地说:“我们以后好好的,行吗?”

父亲放下给女儿送来的过冬的衣服,重重点了点头。

这对互相仇视的父女,经历一场惨剧作为教训,终于达成了和解。

并且意识到:冰冷的家庭关系并非完全没有爱,只是缺了传递爱的善意。

无论教育方式严厉还是宽松,亲子之间都应该充满深情。

好的教育不在于把孩子托举到很远很高的地方,而是无论孩子走得多远、多高,他和父母的心都要贴在一起。

电影《奇迹男孩》中,一个全身动过27次手术、总是被同学嘲笑的残障男孩,倾听父母说出了这番话:

“当面临正确与善良的选择时,选择善良。

善良一点,因为大家的一生都不容易;

善良一点,因为每个人都在与人生苦战,如果真正想要了解他们,只需要用心去看。

世界并不完美,但有你会更美。”

每一颗充满敌意恶意的孩童之心,都有经年累月攒够的愤怒失望。

孩子或许要花数十年的时间疗愈自己,但只要父母一句善意的话语,就能让一切烟消云散。

别让孩子迷失在恶意的泥沼里,当孩子穿过一场场风雨的磨砺,带给你关于情绪的消息,请温柔地接纳、理解、支持他。

只要家始终是温暖、善意的港湾,孩子的世界便始终是明亮的晴天。

商务广告咨询请添加微信:1292496908

版权声明:内容均来源于互联网 如有侵权联系boss@zypos.cn删除

Copyright © 2024 环球时贷-新闻资讯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18133108号 邮箱:boss@zypos.cn XML地图